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组织架构
名师风采
党建工作
党组织机构
党建动态
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教务动态
就业动态
通知公告
专业介绍
校企合作
教学科研
教学实践
科研建设
实训中心
师生作品
团学工作
团学机构
团学快讯
院系信箱
官网主页

“重走红军长征路,接力奋进新时代”(四)

“重走红军长征路接力奋进新时代”之何宝珍纪念篇

    本网讯 通讯员张端艳报道 学生领袖、铁骨铮铮、钢铁毅力、巾帼传奇……随党救民追革命,坚贞不屈献青春,对其革命的一生,刘少奇有过这样的赞语:“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

洑水河畔,莲花飘香,12月5日上午,今天我们重走红军长征路的队伍来到了何宝珍故里,我们前往县国道G357路口,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梅花镇贵头村的英雄烈士何宝珍故里。在这里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络绎不绝。何宝珍故居、纪念馆和铜像广场已修缮一新,一代革命英烈的英勇事迹,远播四方。

image.png 

何宝珍烈士铜像

    何宝珍,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16岁时考取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她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她因领导学潮被校方开除。经党组织联系和帮助,何宝珍来到江西安源,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子弟学校任教员兼工人俱乐部书报科委员。在安源,何宝珍坚定了自己革命信仰,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她与刘少奇相识相知,在共同的信仰下,两位年轻的革命者结为伴侣。何宝珍于1934年牺牲在南京雨花台,何宝珍铜像寓意潇湘芙蓉,精彩绽放,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image.png 

何宝珍故里合影

“重走红军长征路接力奋进新时代”之陈树湘烈

长征路上,湘江战役,“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1934年底,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几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这一战成为事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不怕牺牲,背后是革命精神,是理想信念。被切断渡江通道的红34师四面受敌,危急时刻,师长陈树湘命令大部队突围,自己和两名警卫员留下掩护。经过激战,大部突出重围,陈树湘因腹部受伤不幸被俘。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用手绞断肠子,壮烈牺牲,“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这更需要我们带着像陈树湘等先烈一样,对党的绝对忠诚,在大考中践行初心,在大战中勇担使命。

image.png 

陈树湘生平简介

1927年9月,陈树湘随部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跟随毛泽东参加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他忠诚追随毛泽东、朱德,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威震敌胆的优秀红军将领。

 

“重走红军长征路接力奋进新时代”之革命烈士纪念碑篇

上世纪30年代初,我们党在江西瑞金创建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那时,我们党正处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时期,敌人的“围剿”“封锁”一刻未停。即便如此,临时中央政府仍克服困难、筹集经费,精心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的每块石子,都记载着苏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在敌人“围剿”最为激烈的时候,毅然将八个儿子都送去参加了红军,不幸的是,八个儿子无一生还,全部战死沙场。为纪念英雄的壮烈牺牲所以这座屹立园里的最高革命纪念碑建成了。

全体师生一同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祭奠、缅怀革命先烈仪式,英雄虽逝,但精神永存。

       image.png

革命烈士纪念碑

重走红军长征路接力奋进新时代“之每日总结篇

  晚上,“重走红军长征路,接力奋进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每日总结会。会上校党委书记卢仁顺对今天进行总结发言;体育学院、卫生健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学生代表发言上台发言,感情真挚地讲述今天的所看所感。

image.png 

校党委书记卢仁顺总结

卢仁顺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党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概括为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个坚持”,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新征程上,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严峻复杂的风险和挑战。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增强全党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烟云,历久弥新;有一种人物,历经生死诀别,感天动地;有一种怀念,沐浴时代风雨,醇厚绵远。如今,血与火的硝烟历史已经远去,但红军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精神依然留在人民心中,代代相传。


编辑:张端艳

审核:高习文、王凯旋


上一页:艺术设计学院召开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
下一页:艺术设计学院举办“学习贯彻省第十五次 党代会精神”主题宣讲会

南昌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赣ICP备15004836号-1